close

不可否認,「截肢」確實是糖尿病足的終極治療,但是,「早期治療」及「對糖尿病足建立正確的認識」絕對可以挽救糖尿病患者免於截肢的下場,並增進其生活品質。但是該怎麼做呢?
 
糖尿病足治療中消失的功能觀點?
 
翻開坊間許多糖尿病足的相關報導,多從「傷口觀點」來論述,因此九成以上的資訊都集中在「控制血糖」與「傷口修補」兩個極端,其實在頭尾兩端中間,還有著一大段醫療救治的空白,被大家所忽略了,這就是在面對糖尿病足時漠視「功能觀點」的結果,以致於在防護上,常常會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思,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上糖尿病足被終極看待的截肢命運。
 
何謂功能觀點?事實上,所有的醫療行為最重要的應該是功能的恢復,而不單是只做傷口的處理(止血、皮膚復合…等);所以從功能觀點來看糖尿病足,主要的問題應該來自於兩部分:血液循環或骨骼關節結構

 如果因為血液循環所引起的問題,當然應該好好控制血糖,才能從基本上防護糖尿病足;相對地,如果是因為骨骼關節結構的周邊神經病變(包括1.感覺神經、2.運動神經、3.自律神經)所引起,那麼,只關注血糖控制的問題當然無法對症下藥,達到治標性的防護。

您屬於哪一種糖尿病足?

 基本上,因病變所引起的糖尿病足有四種,雖然很難分辨,但若仔細一點,依然可以從一些病徵察覺出來,讓自己可以更正確地對症下藥:

 一、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循環不良,故位於人體末稍部位的足部傷口容易破皮、發爛。

 二、感覺神經病變:
因為感覺神經受損,所以當外來刺激碰觸糖尿病患者時,常會麻木、麻痺而不自覺,一旦有傷口,也往往因為不感覺痛,所以容易忽略治療而讓傷口更加嚴重。

 三、自律神經病變:
這是最容易被輕忽的一種。自律神經主要是控制人體血管的收縮放鬆、流汗和皮膚油脂分泌,故當自律神經病變受損時,人體對外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溫度的感知力會降低,所以皮膚容易乾裂、局部也容易血液循環不良缺氧而淤青。

 四、運動神經病變:
當糖尿病患者運動神經被侵犯時,容易出現爪狀足、肌腱軟股關節萎縮等症狀,腳的壓力點也因此隨之改變,許多原本不該突出的地方會突出,長久下來,不正常的壓力點就容易受傷、潰爛。

 整體來看,糖尿病應該是一個團隊的病,是需要多科的會診與分工合作,病患才能得到較完善的診療

 日本目前醫療體系在評估醫生是否適任時,係以「生活品質」作為評估醫生治療效果的標準;相對地,國人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卻仍停留在低層次的傷口修補,對於腳行走的功能有否恢復,或是傷口看似好了但只要行走就很容易又受傷….等考慮並不那麼在乎,那這樣的治療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應該採取更積極性的方式診治糖尿病足,讓患者可以建立正確的認識,及早治療,而非讓患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一眛地透過吃藥控制血糖,等到傷口潰爛不堪時,才去找整形外科做傷口的修補,結果導致從未真正地對症下藥、從根源診治處理,讓患者週而復始,痛苦不堪,豈能談到生活品質?

69%糖尿病足病變是因為穿錯鞋!您穿對了嗎?

除了注意防護外,萬一不幸罹患糖尿病足又該怎麼辦?根據東京女子大學調查資料顯示,糖尿病足病變的前三大直接原因分別是:鞋子的問題,佔 69%;燙傷佔19%、外傷佔7%。您覺得不可思議吧!所以對糖尿病足患者而言,如何判定自己的病徵程度和如何選一雙適合自己的鞋絕對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工作。
 
我們可以這樣看:
一、Grade 0:未有任何神經病變現象產生;患者仍可正常穿鞋,不過最好每年進行例行檢查。現階段還不需要藉助於足踝專科診治。

二、Grade 1:以一根小針刺患者相距約5mm的皮膚,患者要是無法分辨,以為針是刺在皮膚同一個部位,這就表示:患者已經有些微的神經病變;此時患者絕對禁止穿高跟鞋,只能穿運動鞋、休閒鞋。進入這個階段最好能尋求足踝外科專科醫師的積極性指導,每半年檢查一次。

三、Grade 2:曾經有一個指頭截肢,或者有潰瘍(非足底潰瘍),這階段的患者就必須穿著糖尿病足專用鞋。每四個月檢查一次。

 四、Grade3:患者曾經傷口破一個大洞,或者已經截肢兩肢以上,腳的形狀已經變形,進入這個階段的患者,必須開始穿著定製鞋,並考慮找骨科足踝次專科醫師予以協助。此外,還必須每二個月定期檢查。

 無可諱言,選對鞋子對糖尿病足患者而言是一件大事,千萬不可輕忽。後期治療首重「徹底」,勿使自己成為被圈養的乳牛!

 當糖尿病足患者,不可避免有了傷口,甚至有了潰瘍的症狀,主要的處置方法就是「清創」,將壞死、感染的組織刮除,如果傷口感染嚴重,那就不得不走到「截肢」這一步。

 我常對病人說:「人死不能復生,已經壞死,就該分離。」徹底的清創是最基本,因為若沒有將壞死的組織一次徹底清除乾淨,壞死的組織將成為細菌的溫床,很容易擴大感染到原本健康的組織。所以說,清創手術必須徹底,絕不可能分段、分區塊處理,當然也不可能今天刮一點,明天再刮一點,這種處理方式都是不確實、有問題的作法。

 無奈,健保是採以量計價的制度,於是讓許多糖尿病患者淪為某些醫師圈養在牛欄裡的乳牛,定期抓出來擠奶;例如進行清創手術時也不刮乾淨,今天處理一下,放回牛欄,明天再處理一下,甚至截肢亦同…只因手術進行越多次,健保給付也就可以領得越多次。

 再加上國內醫療轉介制度未盡完善,以致某些醫師還會抱著自己養的乳牛,怎能讓給別人擠奶的心態…內科醫師不會轉給外科醫師,外科醫師不會轉給足踝科醫師,但偏偏糖尿病足又是一個需要團隊治療的疾病,單靠一兩個分科,是不可能提供患者良好的處置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底下,如果患者必須自己建立足夠的知識,能夠自行判斷、去找對症的分科,以免淪為某一分科所圈養的乳牛,在牛欄裡住很久…很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liam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